close



愛的管教,兩大迷思


 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六月號:愛的管教


在進行愛的管教時,專家建議,父母必須先破除兩個重要的迷思:


 


迷思: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


許多現代父母都想不計代價的,成為孩子的朋友。他們擔心孩子生氣、不高興,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。教書有三十多年經驗的政大實小老師黃寶慧觀察,現在的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少,很怕把關係弄僵,怕孩子討厭他們,只想當「朋友」,不想當「父母」。例如小孩在學校做錯事或表現不好,家長會一直解釋原因。「同理」完孩子之後,卻沒有「改變」孩子的行為。「小孩犯錯的第一件事,就是去打電話告訴家長。因為只要打過電話道歉或告知就沒事,不需要改變或處罰了。」黃寶慧說。


 


在優先順序上,父母要學會「先做好父母,再做好朋友」。《培養二十一世紀父母》一書作者、教養專家黛柏拉.海芙勒Debra W. Haffner強調,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,幫助他學習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。能理解行為界限的孩子,能自我調節並尊重界限。


 


迷思二:孩子的表現,不是父母的成就


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表現,當成是自己的成就。不論是成績、才藝、乖巧、禮貌,孩子的成就,才是父母生命的意義。因此造就了親子間沉重的負擔,往往也讓管教更複雜、流於情緒化。


 


例如,年紀小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,父母擔心面子掛不住,於是衍生更多怨和不必要的責備,反而讓管教失焦。高淑芬也觀察到,許多青少年都有同樣的心聲:「我考得好就是爸媽的兒子,考不好就不是。」


 


笛飛兒EQ教育機構就經常接受「高期待」的父母,帶來「高焦慮」的子女。曾有一孩子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完美,但是因為數學總是粗心,「只」能考九十五分,被認真的媽媽憂心忡忡的帶來輔導。笛飛兒建議,父母設定目標時,不妨先問問孩子想要什麼、期待什麼,讓孩子能夠對自己有所期待,進而跟孩子討論若要達成此期待,得先做什麼樣的事?讓孩子的動力源於滿足自己,而非滿足父母。「與其給孩子終點,不如給孩子起點,讓孩子擁有前進的動機。」笛飛兒建議。


 


愛的管教,三個前提


 


專家同時也建議,愛的管教,從三個前提認識開始:


 


前提:傳統價值並沒有改變,改變的是學習的歷程


多元複雜的社會樣貌,常讓父母混淆,以為過往的價值再也不適用了。其實基本的價值觀,諸如誠實、同理心、正義感、謙遜虛心、禮貌尊重等,乃至於看似八股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,這些文化裡的「終極價值」並沒有、也不應該改變。道德、信仰與價值,仍然是引領一個孩子終其一生得以安身立命的「指導綱領」,值得父母殷殷叮囑,時刻看管。


 


品格與道德教育的 師大 教授李琪明強調,隨著時代改變的,不是價值本身,而是傳遞價值的歷程。過往威權時代的品格教育,父母對子女的教導,就是毋庸置疑的對或錯,不必問為什麼,「反正照我說的做就對了」。


 


但是民主多元時代的品格與價值教育,不是要培養一個「乖順聽話」的孩子,而是在複雜的環境裡,仍有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;即使沒有一個發號施令的「權威者」,仍有內在不被影響的價值主張。這需要透過多面向、多元開放的討論歷程、啟發同理心與感動,幫助他們建構出「自己的」價值框架,而不是拿東西直接套在他們身上。


 


從小開始,孩子就可以和父母一起討論家裡的規範,參與制定學校的班級公約。「參與討論」讓孩子把「聽別人的」的無奈,轉變成「我覺得這樣很好」的積極。


 


前提二:讓孩子接受「責任」,而不只是「責備」


孩子從小就可以開始學會做選擇,並且學會為自己選擇的後果「負責任」。很小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放手讓他做一些小的決定和選擇,例如要吃蘋果還是橘子。最常見的是,孩子丟三落四,忘了帶課本上學,父母除了叮嚀提醒外,也要「放手」讓孩子遭遇粗心的「後果」。


 


孩子行為表現不恰當的原因之一,是他們感受到挫折,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。從小讓孩子學會做選擇,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、刺激孩子思考「解決問題的方法」,才能讓孩子培養「我能」的勝任感。例如,兄妹為了搶東西吵架爭執,與其叫他們「不要吵」或責備處罰,不如問他們「覺得應該怎麼處理」。


 


另外,專家提醒,為了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和良心,孩子犯錯覺得不舒服時,不要試圖立刻消除他的罪惡感,因為罪惡感是學習判斷對與錯的基本。


 


前提:孩子需要溫暖,同時也需要控制


研究顯示,教養孩童的歷程中,同時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控制。研究將父母的管教風格,依照溫暖與控制的程度分成四種類型:高度溫暖、高度控制的「民主權威型」,低度溫暖、高度控制的「權威型」,高度溫暖與低度控制的「縱容型」,以及低度溫暖、低度控制的「忽略型」。


 


從四種類型的名稱,就可以窺其優劣。研究也證實,高度溫暖、高度控制的民主權威型父母,對孩子的合理需求有合理回應,同時也會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,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。對於孩子的學校表現、家務參與、人際行為、品行發展等,都有清楚及明確的期待及規則。研究顯示,高度溫暖也高度控制的父母,才能培養出正向的學業成就、責任感,以及正向社會人際關係的孩子。


 


愛的管教,簡單的四個字,卻有著極繁複的內涵。或許正如暢銷書作家、知名部落客蔡穎卿在她的書裡所寫:「相信『愛』不只是噓寒問暖,『愛』也不光是甜蜜的鼓勵和雙臂中的寵。『愛』有時還必須懷著擔憂,講兩三句別人不願意講的難聽話,但在『愛』裡,就是沒有疑慮。」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ayhe 的頭像
    bayhe

    頭份 加舜美語補習班 普拉斯 美語 MPM 數學

    bay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