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千萬大學生的縮影 摘自全球中央一月號
張雲銑,她是一位平凡、普通的大三女生。她不是模範,而是一個典型;不是榜樣,而是一面鏡子。作為典型,她是千千萬萬大學生的縮影;作為鏡子,她的故事是台灣教育體制和大環境的反映,每個人在鏡裡,都可以看到自己。
江姿萱,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三年級生,21歲,家住苗栗,父親是外省第二代的軍人,母親任教於私立中學:姿萱算是出身標準的中產階級核心家庭。她很樂意接受本刊記者的訪問,暢談自己進入大學就讀及面臨未來的心理歷程和想望,和大家分享,同憂同樂。
新竹女中畢業後,姿萱和絕大部分高中畢業生一般,參加指考,分發到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。平日裡,住校的她除了上課,大多時間待在電腦前面,平均每天上網三小時以上,看看小說,漫畫、新聞,有自己的部落格;很少出去玩,花費不多,一個月大約5,000元。
就業前景讓她樂觀不起來
雖然上大學前,姿萱和大部分高中生一樣,對大學各科系課程和內容所知極少,但由冷門漸轉熱門的生科系畢竟是她的興趣所在,因此她覺得大學三年過得很快樂。但一談到大學生今天的處境和未來就業前景,姿萱即便希望自己保持樂觀態度,卻不是這麼樂觀。
台灣自進行教改普設大學後,目前有160多家大學,高中生畢業的升學率幾近百分之百,更出現七分上大學的紀錄,想考不上都難。有人就說台灣現在是「學士多如狗,碩士滿街走,博士到處有」。普設大學的結果造成大學和大學生素質下降,大學生的就業卻更加困難,起薪也屢創新低。對這些,姿萱有話說。
姿萱對普設大學非常不以為然。普設大學後,大學幾乎成了國民教育,每一個人都是大學生,就好像是以前的高中生,「大學畢業根本沒有什麼價值」,「老闆找人也從大學生起跳」,大學畢業成了求職的最低門檻,甚到碩士都快成了最低門檻;這有何意義?
既然如此,為何要上大學?姿萱回答得很乾脆:社會價值。她說,在現在這種大環境下,大學生已經太多,只有高中學歷一定找不到工作,即便有工作,升職也較困難。
她以自己生命科學系為例,如果只是學士,到生技公司只能是個銷售員,或從事一般行政工作,要有比較理想的工作,還得念研究所。總而言之:大學文憑是不夠的。那怎辦?
明年即將畢業的姿萱已有自己的盤算。她的打算和她大四的朋友相同,有三條路:參加公務人員考試、其次考研究所,最後才是找工作,而工作卻不是那麼好找。對大學生今天的就業前景,姿萱用兩個字形容──「無奈」。
在台灣,高學歷高失業率已不是新聞,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不如碩士也已耳熟能詳。姿萱說, 她曾在在報上看到,學士起薪2萬1,000至2萬4,000元,碩士有3萬1,000元以上。但,碩士已經快成基本的門檻。「很多人考研究所是因為找不到工作」,她說。
考研究所是因為找不到工作
如果有一天台灣人個個都是碩士,但就業機會未增,起薪相對越來越低,那麼追求高學歷的意義何在?只是國民素質提昇,國力增強?或增加個人的競爭力?就像我們的社會要求所有人都得有進奧運百米決賽的實力,最後只取前三名給予理想工作,而未被錄取者前十幾、二十年的苦練和時間的浪費,就此變得「不值錢」,這是不是值得商榷?
姿萱一學期學費是5 萬多元,住宿費1 萬元,一個月個人花費5,000元,四個月就是2萬元,一年是15萬元。不難想像一個只有一人工作維持家計的核心家庭,如果有兩個孩子念私校,那會是多麼沈重的負擔?那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念大學才能有大學生想要的工作,而基層技術工作卻缺乏人力,是不是有問題?
對家境小康的姿萱來說,四年光陰,60至70萬元投資,換來一個起薪2萬多元,而且是高中或職校畢業生就可勝任的工作,這意味著什麼?她認為這是時間的浪費。「前前後後花了六七年時間,又找不到工作,已經超過25歲,不是很沒有意義嗎?」
台灣學非所用的所在多有
談到國內目前的教育體制,曾到美國小住一個月的姿萱說,一位移民美國的媽媽說,台灣的教育體制需要改變。美國學生從國中時代就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,選擇所需的課程,進真正想進的大學。不像台灣的學生,國、高中都是通才教育,什麼都要學,考大學前對選擇的科系所知不多,填填志願,考上只好去念,結果轉系的轉系,甚至畢業後才發現自己性向,學非所用的也所在多有。
她認為,沒有必要普設大學,各大學也不必全部都轉成研究型大學,大學教育應該和就業市場結合。也就是說,她不反對大學做為職業的訓練所,技職校院也應保持自己原先的特色。
姿萱說,當年考大學,她也沒有認真思考過未來就業出路如何,但再過一年即將畢業,她打算先參加高考,考不上,就考研究所。除了這兩條路,她還想過修教育學程,有可能就去當老師;但她知道這很難,因為台灣還有幾萬流浪教師,為謀教席而奔波於途。
姿萱不解當年為何要實行師資培育多元化,造成今天少子化社會下,師資滿溢而教師開缺日減的困境。她認為,師資培育應留給師大。師範校院有其專業,普開教育學程反而造成師範校院受到侷限。這點,師範生聽了,應該很貼心吧。
事實上,記者訪問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台灣師大國文系四年級女學生,談到他們面臨的就業困境,她就說,有學長姊曾參加20幾所學校甄試,還未能考上正式教師。過去師大生大多入學後即修習教育學程,看到優秀的學長姊參加教師甄試多鎩羽而歸,而教師缺額越來越少,就不禁懷疑:還要繼續下去嗎?三年中,她們都在猶豫中掙扎……現在她正參加高考補習班。
身材不高,戴著副近視眼鏡的姿萱,喜歡看翻譯小說,也希望能當個自由作家,明年高考若不中,她想報考心理研究所。我們祝福她。